近视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在医学上,当眼睛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就被定义为近视,这种也称为轴性近视。近视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方面,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子女患近视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环境因素则包括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例如长时间看书、使用电子产品等。现在的青少年学业压力大,长时间伏案学习,而且随着科技发展,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普及,孩子们接触屏幕的时间过长,这都大大增加了近视的发病几率。例如,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里的青少年患近视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青少年,这可能与城市孩子接触电子设备更多、户外活动时间更少有关。
视功能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远视力、近视力、调节功能、集合功能等多个方面。远视力指的是看远处的能力,在眼科检查时,通常让患者站在5米以外进行视力表指认,检测的就是远视力,其标准为裸眼视力大于1.0。近视力则是看近处的能力,医生会使用字比较小的视力表,拿到离眼睛约33厘米的地方进行测试,标准一般是裸眼视力低于4.8或5.0以下。调节功能是指眼睛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通过改变晶状体形状来调整焦距的能力。集合功能是指双眼在注视近物时,双眼同时向内转的能力。这些功能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我们拥有正常、清晰的视觉体验。
近视对远视力的影响是最为直观和典型的。近视患者的远视力通常会减退,表现为看远物模糊不清。一般来说,远视力越差,近视的度数越高,二者多呈反比关系。比如,轻度近视患者可能只是在看远处的标识、黑板上的字时有些模糊,但还能勉强分辨;而高度近视患者可能远处的景物几乎完全无法看清。以学生群体为例,近视的学生在课堂上看黑板就会有困难,影响学习效果。这是因为近视患者的眼轴过长,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所以看远处物体时会模糊。
虽然近视眼看近距离目标正常情况下较为清晰,但实际上也可能出现特殊情况。高度近视患者就可能会出现看近处也模糊的现象。这是因为高度近视患者眼轴过长,可能导致视网膜和晶状体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近视力。此外,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或随着年龄增长,眼睛的调节能力下降,看近处时难以准确调节晶状体形状来对焦,也会使看近处变得模糊。眼部疲劳同样会影响近视力,长时间用眼,尤其是盯着电子屏幕,眼睛容易疲劳,可能导致看近处物体也出现模糊情况,但经过适当休息后,视力通常能恢复。除了这些,若患者还存在其他眼部疾病,如散光、老花眼、白内障等,也会影响近视力。而且如果近视患者未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或者眼镜度数已经过时,同样可能导致看近处模糊。比如一位高度近视的上班族,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后,不仅看电脑屏幕会感到模糊,看手机上的文字也会吃力。
近视眼患者出现视力疲劳主要是由于调节和集合的不协调所致。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调节和集合功能会相互配合。然而,近视眼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过度的近距离用眼,会使眼球过度调节。例如,青少年长时间阅读书籍或使用电子设备,眼睛需要不断地调节晶状体的形状来聚焦近处的物体,这可能会破坏调节和集合之间的平衡关系。当调节和集合功能失调时,患者就会出现视物成双影或视物模糊、眼球胀痛、头痛、恶心、视物眼感困乏、干涩等症状。比如,一位学生在连续几个小时做作业后,会感觉眼睛酸痛、看东西有重影,这就是调节和集合不协调导致视力疲劳的表现。
无论是低度数近视还是高度数近视,患者都可能会有眼睛疲劳感,但二者的表现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低度数近视患者的调节功能可能还相对较好,但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仍然容易出现疲劳症状,一般在停止用眼、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会有所缓解。而高度数近视患者除了调节和集合不协调外,还可能由于屈光间质混浊和视网膜、脉络膜变性等原因,导致眼部的不适更加明显和持久。他们可能在短时间用眼后就会出现疲劳症状,而且疲劳症状恢复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低度近视的学生可能在看完一个小时的书后会感觉眼睛累,但休息半小时就会好转;而高度近视的学生可能看半小时书就眼睛胀痛,休息很久也难以完全恢复。
视功能中的调节功能异常对近视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眼睛的调节能力下降时,会使得眼睛在看不同距离物体时不能迅速、准确地调整晶状体的形状。比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后,眼睛的睫状肌会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久而久之调节能力就会减弱。在这种情况下,眼睛为了看清物体,可能会不自觉地采取一些代偿方式,如过度凑近物体等,这会增加眼球的负担,进一步加重近视的发展。青少年群体中,很多孩子由于过度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调节功能下降,近视度数也随之快速增长。有研究表明,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学生群体中,调节功能异常的学生近视度数增长的速度比调节功能正常的学生要快2 - 3倍。
集合功能障碍也会促使近视加深。当集合功能出现问题时,双眼不能协调地向内转动来注视近物,可能会导致双眼视物不一致,出现复视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不适,患者会更加近距离地用眼,使得眼球的调节负担加重。而且集合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视觉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知能力,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不便。例如,一些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集合功能障碍,看书写字时会感觉眼睛很累,看书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从而加速了近视的发展。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存在集合功能障碍的青少年,其近视度数每年的增长幅度比集合功能正常的青少年高约50度。
高度近视常常会对视功能造成广泛而严重的损害,其中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病变较为常见。高度近视患者眼轴不断延长,会牵拉视网膜和脉络膜,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薄、变性。这会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使得视力下降,不仅远近视力都可能受到影响,还可能出现视野缺损等问题。而且视网膜变性还会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失明。例如,一位高度近视的运动员,在一次剧烈运动后突然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是视网膜脱离,这就是高度近视导致视网膜病变的严重后果。有研究数据表明,高度近视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概率比正常人高10 - 15倍。
除了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病变,高度近视还可能引发其他视功能综合并发症。屈光间质混浊也是常见的问题,这会导致光线在眼内传播时受到阻碍,进一步影响视力。患者可能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层雾,看东西不够清晰明亮。此外,高度近视患者还可能出现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的风险增加。青光眼会损害视神经,导致视力逐渐丧失;白内障则会导致晶状体混浊,影响光线进入眼内。这些并发症相互影响,会严重损害视功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有统计显示,高度近视患者患青光眼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 - 3倍,患白内障的概率也显著高于正常人。
改善视功能对于防控近视至关重要,日常的用眼卫生和习惯培养是基础。要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隔一段时间应休息一下眼睛。例如,看书写字每40分钟左右,应停下来远望5 - 10分钟,让眼睛得到放松。还要注意用眼环境,保持光线充足且均匀,避免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书、使用电子设备。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用眼距离,眼睛与书本、电子屏幕应保持适当距离,不要躺着或趴着看书、看手机。多参加户外活动,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阳光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控制眼轴的增长,预防近视。例如,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应到教室外走动,看看远处的景物。
专业的视功能训练也是改善视功能、防控近视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训练方法,如反转拍训练来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反转拍训练可以锻炼眼睛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强调节灵敏度。此外,还可以进行集合功能训练,例如通过聚散球训练来提高双眼的集合能力。对于已经近视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屈光矫正,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或选择合适的隐形眼镜。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近视矫正手术,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适应症要求,需要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例如,一些近视度数增长较快的青少年,通过定期的视功能训练和正确佩戴眼镜,近视度数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
近视和视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近视会对视功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远视力、近视力、调节功能、集合功能等;而视功能异常也会反过来促进近视的发展。特别是高度近视,会对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我们要重视近视与视功能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视功能,从而防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